黄龙盘柱耀荆楚——关于潜江草把龙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以龙湾为代表的潜江境内水网湖区形成了用草把龙灯驱邪送神的习俗。草把龙灯通常在春节、元宵和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表演。遇重大灾害,瘟疫流行,也会扎制草龙,驱除邪魔。
燕军几次打听,龙湾民间在正月十五和二月二舞草把龙。按习俗,草把龙舞后便付之一炬,化为灰烬。草把龙扎制复杂费时,越来越精致漂亮,火烧弃之,心有不忍,人们便破了老规矩,将精美的草把龙保存下来。今年舞龙不扎龙,我们在本年度探访扎龙工艺为梦想化为泡影。
潜江草把龙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收入集子不免让人遗憾。燕军说以前拍过草把龙照片,只需整理一些文字作介绍。于是我们在网上查找相关文字,在潜江群艺馆网站寻找资料,对草把龙有了大致了解。
远古时代,一行云布雨苍龙,失足坠于楚地,“龙烂尸”蜿曲如弓,长七余里,人们将“龙烂尸”喊成了“龙湾司”,龙湾镇因此而得名。因龙而名,潜江草把龙灯借助这片神奇的土地,代代相传。
古县志记载,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以龙湾为代表的潜江境内水网湖区形成了用草把龙灯驱邪送神的习俗。草把龙灯通常在春节、元宵和二月二龙抬头等传统节日表演。遇重大灾害,瘟疫流行,也会扎制草龙,驱除邪魔。
扎制草把龙是个技艺活。草把龙一般有7节、9节、11节和13节,采用竹、木、绳、稻草扎制而成。扎制龙头的工艺性最强,工字形的木结构连接着手柄,工字形又是龙头各部位的支点,各个部位有特定的尺寸,结构紧凑严谨。龙身取材于稻草,有理草、扎把、铡草、璇盘的多道工序。龙尾与龙头一样也是工字形结构。草把龙龙首、龙身、龙尾用竹篾扎制连成,浑然一体,一条黄色巨龙几欲腾飞。
老艺人介绍,旧时出“水痘”“天花”,发瘟疫,没有好的医治办法,人们扎龙驱邪,边舞龙边向龙身撒大豆和芝麻,请龙神带走人间的“天花”“水痘”。日久成俗,形成别具一格的舞龙风格。
舞龙套路有不少,“拜祖师”、“穿三门”、“单圈打场”、“拜四方”、“黄龙盘柱”等。舞龙时,锣鼓助威,节奏或快或慢,套路随之变换,威风八面。一个套路一层含义,如“拜四方”,东拜东岳大帝,南拜南海观音,西拜西方如来佛,北拜北斗七星神。最让人喝彩叫绝的是“黄龙盘柱”,硕长金黄的草龙盘起立柱,登高望远拜天庭,祈福风调雨顺保安康。比较有趣的是,龙行天下也有“尊卑”之分,草龙布龙相遇,布龙须叩首让道,并从草龙腹下穿过,以示敬重。
民与龙相依,草把龙深深植根于龙湾、张金一带的土地,为世人沿袭传承和推崇。潜江草把龙历史攸久,蕴涵着厚重的楚文化,颇具地方特色,独树一帜,闪耀在荆楚大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化多元化文化的冲击,草把龙面临着“人消艺亡”的濒危状况。龙湾、张金一带民众企盼草把龙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